【畫作簡評】順益臺灣美術館典藏展《臺灣美術新紀元》

本次北上自助遊的第一日,即初訪位於臺北中正區延平南路上的順益臺灣美術館。以下將針對典藏展當中,印象深刻之畫作進行簡評:

圖1:現場拍攝
石川欽一郎/《豐原舊道》(1926)
水彩、紙

日本籍畫家石川欽一郎畫作《豐原舊道》,展現了臺灣早期的田園風光。畫作中的土地公廟,安穩地座落於中心視點,呈現民間信仰的在地色彩。左右兩旁的樹林,彷彿正發狂似地生長、擴展,以綠色、褐色的明暗與其漸層為林葉配色,富有色彩變化與多元性,當中融入些許水墨畫氤氳的氣息。樹林的枝幹線條,粗細分明,挑擔的人也為本畫作注入一股鮮明的農事意象。石川欽一郎運用英國水彩畫技法描繪臺灣早年的豐原田間景緻,也於當時影響了許多臺灣籍畫家。即使身處在臺,觀畫時卻覺得有些異國調性。因此,這幅畫作整體的氛圍感,使筆者想起美國Beirut樂隊的一曲“Postcards from Italy”,身處在早期的鄉間,簡樸又懷舊,這畫面如此恬靜美好。置身於現代的你,走過這幅畫,猛然回首這景象,在他處好似被遺忘。
---

圖2:現場拍攝
李石樵/《金魚池》(1978)
油彩、畫布

李石樵畫作《金魚池》,可以感受到植栽茂盛的生命張力。畫中植物的綠葉,形狀多樣,以綠色的多變展現,相當富有色彩層次,可以在綠葉中察覺光線賦予的調和色澤─清透、綺麗且飽和。中間的樹幹成為了整幅畫作的支撐點,在此巧妙地以水池的倒影接連呈現,使觀者能感受現實與虛擬的交界及延伸。中心視角為樹幹上的似長條形的凹陷處或陰影,卻使樹幹的曲線看來更加立體、真實。
---

圖3:現場拍攝
呂基正/《玉山殘雪》(1970)
油彩、畫布


初次觀賞呂基正畫作,著實被眼前的這幅《玉山殘雪》震撼住。首先,本作品使觀者能清楚分辨畫中的三道陵線構成的切面。中間的山獄面貌,透過筆刷力道展現深藍、清麗色調,當中不乏黃褐色的深淺變化,連結至下方的地景,展露臺灣山脈當中,土地原始樣貌,整體突顯山巒厚重感,清綠、白、黑色交織,細緻地刻畫白雪覆蓋於山與地景的複雜面貌,當中賦予土黃的裸色肌理,為山貌增添了顛簸的多變形體。現場觀畫時,除了對於山景的描繪,畫作最下方的土地色調筆觸相當濃厚,彷彿從畫框溢出,不容小覷。後方的玉山主脈,藉由似冰川的水藍基底,畫中猶如陽光照映,展現層次繁複卻分明的山脈稜線,神聖壯麗。其中,令筆者為之震撼的,正是本作主題─由遠景的玉山山脈傾斜落下的春雪,特別之處是由畫家以刮刀處理,在此讓觀者如遊走於山景現場,觀看並感受其冷冽的空氣幻景。此外,有個亮點是筆者看了很久才發現,畫作下方有一座被白雪覆蓋的小屋形狀,透過這幅作品更感受到,對比著人搭建的小屋,大自然的山川如此雄渾宏偉,心境頓時豁然開朗。
---

圖4:現場拍攝
張萬傳/《室內》(年代不詳)
油彩、畫布


張萬傳畫作《室內》,如二面相異的敘事光景,巧妙融合為一幅畫。右方為托腮以靠著桌面的藍衣女子,桌上有似葡萄的水果,以及水杯。左方則是身穿紅衣洋裝的娃娃,同時置放一瓶洋酒、菸斗及筆記本。這些看似獨立個體的物件,卻由位於中央盛開的花朵調和整體的構圖。仔細觀察盛開的花朵,會發現偏右側的花朵色彩較為黯淡,左側的色澤顯得明亮,猶如搭配著左、右側不同的敘事基調而成為要角,得以穿針引線。近看這幅作品,感到筆觸朦朧,仔細端倪,視線易發散;然而,若視線逐漸拉開,以較遠的距離端視,竟發現畫中的人物及物件相當清楚,頗有敘事創作之意味,令人感到意猶未盡。
---

圖5:現場拍攝
郭柏川/《玫瑰》(1957)
油彩、畫布


現場以花為主題的三幅畫作,風格各異,但各有千秋。首先是郭柏川的《玫瑰》,接著為金潤作的《白玫瑰VI》,最後則是張義雄的《黃花》。首次觀賞郭柏川的《玫瑰》,被清麗的粉紅色及花瓶的群青色吸引,花瓶的顏色濃郁、明亮,有其重量感。然而,玫瑰花的刻畫,反而強化其玫瑰形體的線條展現。即使玫瑰花的實心與淺黃色背景相互搭配及融合,但不失其視覺份量。畫作中玫瑰,輪廓的刻畫相當精準,進一步觀察,每朵玫瑰花各有其姿態。玫瑰的粉紅色澤,清透亮麗,彷彿注入螢光色澤。隨著時代變遷反而不褪色,仍頗具時髦感。
---

圖6:現場拍攝
金潤作/《白玫瑰VI》(1980-1982)
油彩、畫布


金潤作的《白玫瑰VI》,相對來說不具鮮麗的觀感,但那蒙上灰濛暗色的白玫瑰,卻能引發觀者探究。此幅畫的白玫瑰,猶如隨著整體背景的色調,被鋪上幾乎快看不見的純白色澤,顯得有些率性、頹廢不羈。細看時,每朵花看來朦朧不清,似刻意被隱藏其美好的質地,留下亟欲待探索的神秘面紗。
---

圖7:現場拍攝
張義雄/《黃花》(1987)
油彩、畫布


張義雄的《黃花》,整體用色鮮麗,尤其接近花蕊處的描繪,若以偏45度視角觀賞,可發現顏料的展現是凸出的,已明顯超出一般的平面繪畫,除了光彩鮮麗的黃,如此突破性的顏料刻畫,更隱約流露了生命力的展現不僅只於此。
---

圖8:現場拍攝

本次參展之畫作於順益臺灣美術館展出,作品主要由林清富先生收藏。順益行原為經營汽車材料及零件的商行,因林清富先生受父母長期對藝文贊助,耳濡目染,開啟了他對於藝術的喜好。1975年,林清富開始收藏臺灣本地的藝術文物,期間發現尤愛臺灣原住民藝術文化。2020年,林清富將收藏的藝術作品獨立展出,因而成立順益臺灣美術館,以持續深耕並推展臺灣本土文化。

圖9:現場拍攝


圖10:現場拍攝 / 美術館1F

此次造訪順益臺灣美術館,小而美,能藉此體會屬於臺灣藝術文化的精實。館內的一樓有附近國小生的作品,畫風可愛,同時賦予教育意義,值得靜下心觀賞,也有臺灣畫家相關書籍及作品研究置放於書架上,提供參觀者閱覽。二樓展出之作品,主要來自臺灣及日本的畫家,當中有林清富先生的創館緣由及生平簡介,現場更備有錄製完成的「福爾摩莎進行曲」弦樂版。由於林清富先生希望臺灣能有自己的原住民進行曲,一首能代表臺灣多元價值的歌曲,因此「福爾摩莎進行曲」是以臺灣原住民音樂編寫而成的曲調(歡迎至館內現場聆聽及瞭解緣由)。現場聆聽本樂曲,搭配臺灣畫作,製成近似MV影像故事,演繹著臺灣美術價值的多元及感性。特別喜歡歌曲影像的最後一幕,畫作影像漸由外在的風景轉為內在的房間,彷彿暗示觀者,影片的視角是從臺灣在地的住民出發、回鄉,整個過程展現臺灣蘊含豐沛的藝術量能,直到最終仍不忘本的精神。本人有幸能於展覽現場,聆聽「福爾摩莎進行曲」,身為臺灣人,內心澎湃,心中千頭萬緒,有著說不出的感動。

圖11:現場拍攝 /「福爾摩莎進行曲」弦樂版錄製及影像詮釋

  • 展出|順益臺灣美術館典藏展《臺灣美術新紀元》
  • 參展|2024.08.22 (Thur.)
  • 地點|順益臺灣美術館 (臺灣-臺北)
  • 備註|本展館內開放參觀拍照,本文使用照片僅個人參展分享,不做任何商業用途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