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記憶開展演出敘事:《庫維爾1975:青春浪潮》Robert LEPAGE × Ex Machina


圖1:宣傳橫幅,現場拍攝

圖2:宣傳橫幅,現場拍攝

初次觀賞加拿大劇場導演羅伯·勒帕吉(Robert Lepage) X機器神(Ex Machina)的戲劇作品─《庫維爾1975:青春浪潮》(Courville),其內容與形式上之表現常相互影響。劇情陳述青少年西蒙對於自身認同的煩惱,更大的隱喻卻映出加拿大魁北克人的國族認同矛盾,尤其劇中處理角色呈現憂慮、創傷經歷的過程,如何牽動著國族社會的集體記憶。

此記憶的表現手法奇妙,透過一些微不足道的元素開展出庫維爾小鎮1970年代的敘事。例如,加拿大有名的冰上曲棍球賽事、莎士比亞、瀑布景、蝙蝠等,這些橋段出場的時序相當破碎,如同角色無法完整的將所有事件完完整整地記住,反而是經歷過人事物,在觀者身上以非線性時間,進而於腦海喚起某種潛意識的存在,縈繞自身,如劇中潮水湧出,即呈現潛意識中模糊的意象。劇中的舞台設計是雙層開闔,底層是線性時間的敘事場景,而透過閣樓的階梯,通往第二層,則是光雕投影的沉浸式空間,此空間卻猶如開展潛意識的虛幻場景,以捕捉角色記憶幻化的似有若無。

令人為之驚奇的,是舞台即時表現出的換景交錯,切換的瞬間猶如電影的鏡頭語言。最後有一幕著實令人印象深刻,主角西蒙本來藏了隻蝙蝠在地下室,但最後不知是否他潛意識蛻變成蝙蝠俠,便以快慢動作互為並行,與他的叔父進行鬥毆,展現自身最後的行俠仗義,這段如同觀賞電影特效藝術般精彩,也頗有哈姆雷特之意味。此外,配樂方面,一邊為音效,另一邊為慢板的歌曲,兩者同步交錯,觀眾在視覺與聽覺上,能十足感受到雙方角色彼此拉扯的衝突感及戲劇張力。

本劇演出結束後,接續聆聽演後座談。導演─羅伯·勒帕吉提到,當他從高雄美麗島捷運站前往衛武營站時,就想著為何此站名為 “Formosa”,事後他查閱相關歷史才發現,一路走來,其實臺灣的國族認同道路,在與加拿大殖民的歷史情境脈絡下,是可彼此相互被理解的。

圖3:演後座談

  • 演出|《庫維爾1975:青春浪潮》Robert LEPAGE × Ex Machina – Courville
  • 日期|2023.04.01 (Sat.)
  • 地點|臺中國家歌劇院-中劇院

留言